河南经济观察网讯 在7月4日的攻坚战动员会发出“将令”后,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。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7月24日,短短20天内,全省PM10累计浓度同比下降4.9%,PM2.5累计浓度同比下降13.1%。18个省辖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50.8%(105天),同比上升8.4个百分点(增加17天)。
非常任务,需要非常手段;动真碰硬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良好,在于省委、省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,下猛药、出硬招:20天内,空气质量PM10指标未达到预定目标的郑州、商丘、新乡、漯河、焦作、濮阳、鹤壁等7个省辖市政府,被致函警示和提示谈话;郑州、商丘分别对41名、136名党政干部进行了问责;漯河市公开约谈排名靠后的县区、单位,并对县区排名末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财政扣款100万元。
巩固既有成果,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向新高度,必须做到“两手硬”:既要有治标的非常规手段,更要有治本的治理体系。
目前我省空气质量各项指标趋好,在于坚持问题导向,突出治理重点,围绕控尘、控煤、控车、控油、控排、控烧,抓好重点源头的集中整治。这种办法迅速取得了明显效果,但治本举措一刻也不能放松,例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,治理“三高”企业,从根本上促进节能减排;发展公共交通,倡树环保理念,引导人们绿色出行、减少私家车尾气排放……“阅兵蓝”、“上合蓝”来了又走,警示是意味深长的,必须让治标治本之手都硬起来。
让治本之手硬起来,关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败,关系我省未来发展。一些地方之所以未能严格履行环境管理的主体责任,一些企业之所以不能依法强化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,一些公众之所以不能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,在于治本的一手软。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,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,这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科学的治理体系。一个严峻的现实是,现行的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健全,法治、经济、技术和行政等治污综合手段不能多管齐下、形成合力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从而无法补齐环保短板。
健全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,刻不容缓。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月1日至7月31日,郑州市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达到了70天,占比天数达到33%,去年同期,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仅有28天,占比12%。我省绝大多数地市,都遭遇了和郑州一样的状况。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6月,我省各地市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同比、环比均破纪录。专家就此提醒,“臭氧污染日益加重,与能源结构有一定关系”;“臭氧污染相比颗粒物污染,更难防治”;“污染源涉及行业种类多,监管难度较大”……
治本之手尽快硬起来,蓝天白云才能常驻中原大地,河南的绿色发展才能又快又好。
(编辑:毋海峰)